
岚皋航拍图。贾佳 摄
在陕西省岚皋县城关镇政府采购项目开标现场,空气仿佛凝固。信号屏蔽器开启,金属探测仪扫过,5位评审专家与外界隔绝。当一位专家给一家报价较低的供应商打出异常低分时,岚皋县纪委监委驻县财政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陈宗金立即起身发问:“请详细说明扣分依据。”专家顿时语塞,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这一幕,是岚皋县为根治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腐败问题所构建的立体监督网的一角。最终,陕西某公司以140.2万元中标,比最高限价节省26.85万元。
钱省下了,风气更清了。这正是岚皋县纪委监委以“制度+科技”双轮驱动,围绕标前规范、标中监督、标后管理打造招投标领域全链条防控体系带来的变革。
标前扎牢“铁篱笆”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着重抓好工程建设和招标投标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系统整治。
如何找准监督着力点和切入口,助力构建公平公正、规范高效、阳光透明的招投标市场环境?
今年7月24日上午9时,岚皋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的标前廉政警示教育室里,正在播放警示教育片,片中一起围标串标案的细节被清晰还原 — —某代理机构负责人在茶室里接过投标商塞来的信封,转身就把标底泄露出去,最终不仅投标企业被列入黑名单,该代理机构负责人也锒铛入狱。
“这些真实案例让我后背发凉。”作为岚皋县首批接受标前廉政警示教育的招标代理人员,王某盯着屏幕上滚动的违纪人员忏悔录,顿悟手里那份《廉政告知书》上的每一条禁令的含义。
这间新启用的标前廉政警示教育室,如今成了岚皋县开展招投标工作的“第一站”。在室内墙面悬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禁止事项图解前,某建设单位分管领导刘某正对着条文逐字核对。
“以前总觉得‘打招呼’是人情,现在才知道这是踩红线。”刘某签完字,工作人员递来的社保证明核验单上,他的任职信息已与省级监管平台完成实时比对。
这种“教育+告知+核验”的“组合拳”,是岚皋县把廉政防线扎在标前的创新实践。
“凡是公开招标项目,代理机构和投标方人员必须先过这3关:看案例、签告知、验身份。”岚皋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招投标服务中心主任王小金说。
标前的“清醒剂”,很快显露出实效。在今年已完成的4个项目中,总中标价较最高限价少花172.3万元,资金节约率为4.2%。“过去代理机构带着‘关系’来,现在揣着‘规矩’办。”王小金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介绍,某市政工程的投标企业从以往的30家增至99家,“竞争公平了,性价比自然高了。”
这种将防线向基层延伸的力度,在岚皋县堰门镇的会议室里更显具体。今年4月,堰门镇纪委组织的专题廉政教育会上,4家代理机构的人员观看了一部档案造假案警示教育片,片中某代理人员因窜改投标文件的技术参数,最终被移送司法机关。片子播放完,堰门镇纪委书记杨潭拿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逐条划重点:“严禁操纵评标,不是说说而已,这是要入档案、留污点的!”
集体廉政谈话环节,堰门镇纪委干部的话掷地有声:“你们要当‘三员’——政策的守门员、程序的监督员、风险的预警员。出了问题,既查代理机构,也要倒查我们的监管责任。”随后,各代理机构人员分别在《事前警示教育承诺书》上签字。
目前,岚皋的标前廉政教育还在动态升级:每季度更新的警示教育片里,新增了最新查处的围标串标案;《廉政告知书》依据招投标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相关规定实时修订调整。从县城的警示教育室到乡镇的会议室,开标前就划定的纪律红线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标中构筑“防火墙”
招投标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焦点。
岚皋县纪委监委在查办县林业局原局长储某干预招投标案件时发现,“指定代理”成了权力寻租的温床,招标单位与代理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围标串标提供了方便。
针对此类问题,岚皋县从规范标中环节入手,扎紧监督的“篱笆”。该县持续落实招标计划提前发布、招标方案及招标文件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制定招标文件审查要点清单,严格执行招标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派驻纪检组组长“双签字”审核制度,从源头上杜绝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等条款,保障招标文件公平公正。同时,及时公示项目信息与评审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此外,为强化现场监管,岚皋县要求重点核验开标现场代理人员社保信息、监管评标专家履职行为,确保从业人员不脱离监管视线,有效杜绝人情分、倾向性打分、恶意废标等违规行为。
“今年我们已完成招标的16个项目中,废标率不足3%,平均节资率达3.05%,较2024年提升 1.51个百分点,监督成效初步显现。”岚皋县监委委员张华说。
但标中环节的监督仅是基础,要彻底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还需构建更系统、更透明的市场环境。为此,岚皋县依托陕西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平台,实行“机器选人”,以数字化手段重构中介服务交易模式。
这一措施实现了全流程规范透明。“平台的首要功能是为业主和中介提供需求对接。”王小金介绍,凡是政府出资购买的工程服务事项,除法定需在其他交易中心发布的以外,必须在平台统一发布需求,中介公司根据自身资质报名。平台通过随机摇号、竞价和直接委托3种方式确定中选机构,并明确了直接委托的前置条件和审核操作规程。
与此同时,平台更承担着监管与监督的双重职责。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招投标服务中心及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职能线上审批公告内容和中选结果,并将线下核查的中介执业情况同步到平台,形成综合评价;纪检监察机关则通过“监督之窗”模块,监督主管部门及招标人行为,确保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这种“线上+线下”“服务+监管”的模式,为中介服务市场筑起了一道“防腐墙”。
平台的高效运行,不仅打破了地域壁垒,更让经营主体切实享受到了公平竞争的红利。
徐勇是华夏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金州分公司负责人,公司以往承接的业务集中在较偏远地区。陕西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平台上线后,凭借业绩积累,该公司入驻平台后多次被随机选中,业务量显著增加,范围覆盖全市。“动动鼠标就能中选,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徐勇表示。
从标中环节的“双签字”审核到“机器选人”的全流程监管,岚皋县在招投标与中介服务领域的治理创新,正不断释放廉洁效能。
“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创新,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岚皋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李仕阳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拓展“互联网+监督”模式,把中介超市建设与清廉建设有机结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廉动力”。
标后织密“监管网”
在筑牢标前廉政防线、做实标中过程监督的基础上,岚皋县纪委监委进一步将监督目光投向项目实施阶段,通过标后织密“监管网”,保障工程建设规范推进。
8月25日上午8时,岚皋县东风至联春产业道路路面工程(二期)的工地上,项目经理刘平快步走到一台设备前。他摘下安全帽,将脸对准屏幕,“嘀——考勤成功”,随着清脆的提示音,设备屏幕跳出绿色对勾。
这台人脸识别考勤机,如今成了工地上最较真的“监工”。
“以前没有这么严格。”刘平望着河对岸正在架设的脚手架,“找个挂靠的项目经理挂名,实际干活的是‘包工头’,这在以前是挺正常的事。”但现在,他手机里存着《岚皋县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实行人脸识别考勤实施方案》,第四条加粗字体写得明白:项目经理的出勤率不得低于80%(含)、总监理工程师出勤率不得低于30%(含)、其他管理人员出勤率不得低于90%(含)。
这场“刷脸革命”的起因,是曾经长期存在的“两张皮”乱象。
今年3月,岚皋县纪委监委联合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抽查12个项目,发现有8个项目的项目经理每月到岗不足15天,某桥梁工程技术人员长期不在现场,“没有技术人员在现场监管,工程质量能有保障吗?”带队检查的岚皋县纪委监委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黄炳喜发现了问题所在。
针对暴露出的“人员挂靠”“到岗率低”“履职不力”等标后监管“两张皮”顽疾,岚皋县纪委监委主动作为,牵头破题,找准问题根源,强力推动制度创新与监管升级。
如今,在岚皋县交通运输局关键岗位考勤系统上,每个纳入监管的项目信息都公开透明。点开岚皋县东风至联春产业道路路面工程(二期)的监管界面,三岗人员的考勤数据如链条般咬合:项目经理刘平实际打卡22天,项目总工王国威实际打卡23天,安全员易冰实际打卡22天。“数据改不了,造假比登天还难。”黄炳喜在演示时介绍,轻轻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各岗位人员当时的考勤照片和定位信息。
科技赋能与制度刚性双管齐下,催生了看得见的监管成效与市场信心。
规范透明的管理环境和纪委监委强有力的监督护航,显著提升了岚皋县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洁度和公信力。这一积极变化,正转化为吸引优质市场资源的强大“磁石”,引来陕建集团等36家大型企业主动接洽,寻求合作机会。廉洁高效的营商环境,已成为岚皋吸引优质市场资源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