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沧桑的办公楼、老八古的窗户、算盘、还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木匠做的桌椅板凳...从门口一路走进来,这些都会印象深刻。或因经营不善,或因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变的时候“硬着陆”等因素,曾经“红火”的供销业务逐渐萎缩,几百人的系统到现在只剩下寥寥可数的几人,且都已白发如霜。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供销社,那就是——“老”。
但老也有老的好处,物老代表廉洁办公,人老意味老马识途、老谋深算、老成持重...生活里勤俭节约、严于律己、持家有方;工作中严格谨慎、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社交上应酬得体、谈吐自如、落落大方,总之,应了一句俗语:姜还是老的辣。经费、人员紧缺是县供销社面临的两个难题,作为县政府下属集体经济组织,老同志们克服困难,始终致力于服务“三农”的核心理念,依然按时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传统办公不逊色。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办公方式占主要地位,老同志们都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电脑、微信、QQ等的使用或多或少显得陌生。每天待处理的文件诸多,没时间摸索,就执笔手写,交专员入网。督办文件、汇报材料、心得体会都能吃的透彻、拿的准确、写的全面。
脱贫攻坚勇争先。“全面小康不让一个老乡掉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在老同志眼里,这就是政治任务。提起脱贫,都无不积极性倍增、干劲十足。一周一联系、一月一走访、一年一慰问、制定一个帮扶项目、解决一个实际困难,这“五个一”对他们来讲,有过之无不及。每趟来回几十公里,不怕酷暑严寒、不觉舟车劳顿,只为年底“国考”验收单上有自己帮扶对象的名字。
廉政建设底气足。我县有句俗语叫“看菜吃饭”,供销社每年办公经费不到四万元,任务多、花费少;双面用纸、按需用电,处于典型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的为政环境,“贫瘠之地”自然没有供腐败滋生的土壤。“两学一做”融入日常,“三严三实”严格要求,“八项规定”、“四风”狠抓落实,党员干部专题学习会议上,“咬耳朵”、“扯袖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作风建设切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扎实推进。
浓厚的纪律意识、扎实的工作作风、干练的处事经验,老同志们正积极把供销事业推向新高点,争取给党和政府交份合格的答卷。“老”是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光阴荏苒的时间尺度。但事实证明,供销老人并不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