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人情世故” “绑架”了我们的情感

文章来源: 作者:李辉苗 发布时间:2018-03-06 09:25 点击数: 字体:

中国人最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不会与人交往会被人认为不通世故,不谙世事,人们往往把自己定格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一旦有了某种关系必须要有“礼尚往来”,这种来往应该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络,是礼节性的,但很多时候“礼尚往来”往往成了一种情感绑架。

春节期间,和几位朋友聊天,大家最多的话题就是过年太累,身累心累,肚子是鼓了,口袋却瘪了,走亲戚要花钱,见朋友要花钱,见到孩子要给压岁钱,都说这几天的“银子”就像是水打来的,平日里攒下的一点零花钱钱都让“年”给花光了。

前几日,偶遇一位长期在外务工的熟人,聊起今年是否还出门,他满脸无奈地说:“不出门怎么能行,家里开支实在太大了,回来这短短的一个多月,光‘人情打送’就花了上万了,还不带过年花的……”。

这种无奈很多人都有同感。近几年来,各地倡导新民风建设,反对铺张浪费,新事新办简办,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改观,特别是一些丧事收礼的少了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情世故”风似乎又有反弹的趋势。婚丧嫁娶要送礼,生孩子要送礼,盖房子要送礼,搬家要送礼,孩子上大学要送礼,孩子当兵也要送礼,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有的五十大寿也要办一下,这些礼让一些家庭苦不堪言。

这种让人人都头痛的“人情世故”还是人之常情、感情联络吗?为什么这种让人“压力山大”的“人情世故”屡禁不止呢?说到底,一方面是太多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思想在作祟,在“人情世故”上“死撑硬扛”,有的人“忍痛”送出去了,自己再遇到事要想办法收回来,也要“办一下”,由此形成了一个“人情世故”的恶性循环,扭曲了人情关系;另一方面有的人借“人情世故”敛财,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途径,钱财来得快。这些沉重的“人情世故”负担值得我们反思和抵制。

如何不让这种“人情世故”成为情感绑架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抵制泛滥人情,做到简朴文明、清白交往。要抵制泛滥人情风,坚决摒弃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中广邀宾朋、隆重设宴、占道搭棚、搭台唱戏等大操大办陋习,在婚丧嫁娶人情随礼上不攀比、不跟风。树立简朴纯洁、文明高尚的人际关系和勤俭节约、清朗和顺的社会风气。其次要践行移风易俗,做到新事新办、小事不办。操办婚丧事宜,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普通群众也仅限于本人及其子女结婚,本人父母、配偶及其父母亡故。坚决反对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讲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的庸俗风气。同时,建房、乔迁、职务升迁、满月、生日、参军、升学、购车等酒席,倡导亲朋好友间通过短信、微信等形式进行祝贺,增进感情,形成健康文明、清白纯洁的生活交往方式和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

讲究人情世故无可厚非,如果“人情世故”使很多的人无形中背上沉重的人情负担包袱,加大了整个社会生活成本,这样的人情世故成了变了样的劣质文化传承。新民风建设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重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简朴文明、健康节俭的新风气。

责任编辑:    本站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