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一张贫困户家的“门前照”火了,照片显示该贫困户家的大门紧锁,墙上的字倒是很醒目:“各位领导:本人已脱贫,请不要再来打扰了”。据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是这样:当日扶贫干部自掏腰包,买了一壶油、一袋米,“私车公用”翻山越岭来走访,结果却吃了一道贫困户为他准备的“闭门羹”。
大部分人看了这个图片肯定是一笑了之,认为这个贫困户很有个性。但贫困户墙上留下的这句话,不得不让人进行深度思考,隔三岔五送些慰问品或慰问金的这种扶贫方法是否能够真正的让贫困户脱贫?
去年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某银行包挂镇上的一个贫困村,由于银行职工人数有限,村上贫困户较多,只有一少部分贫困户由银行干部包挂帮扶,过年的时候每位职工给自己所帮扶的贫困户给了一点春节慰问金,其他的贫困户知道了那可不得了,认为同是贫困户他有我为啥没得,都争着想让银行的职工包挂自己家,想得点实惠,后面村上干部建议银行的同志到户走访再也不要给现金了,以免引起矛盾。像这种事例比比皆是,大多都是帮扶干部为了拉拢与贫困户的关系造成的。当前,帮扶干部与贫困户是一对一的帮扶与被帮扶关系,跟贫困户搞好关系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方法和尺度至关重要,有的帮扶者只在跟贫困户的“关系”上下功夫,认为平时小恩小惠不间断,出于情面,贫困户在各项检查考核时就不会说不利于自己的话。熟不知,这种“拢民”式的帮扶可能会让贫困户在脱贫的路上“迷路”,得不到真帮扶,找不到脱贫的方向。贫困户也会对帮扶者物质上产生依赖性,长期物质上的帮助对帮扶者自身的经济造成负担。
当前,精准扶贫对象都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能享受到比一般农户更优越的各项政策,得到政府更多的扶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贫困户缺乏自身动力,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劲头,“拢民”式的帮扶不仅不能让贫困户脱贫,还会削弱贫困户的意志力和主动性,使他们心中满怀的希望最终落空。
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贫困农户尽快的脱离贫困,享受到我国高速发展带来的的红利,使社会更加的和谐,国民生活更加美满。我们作为帮扶干部,在中间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肩负着党的嘱托和贫困户的期望,我们要从思想上给予贫困户正确的引导,行动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出点子,铺路子”,具体行动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希望在以后的帮扶工作中,帮扶者不会再因为没给贫困户买东西而不好意思,而是因为没为贫困户做实事而惭愧。这样一来,文章开头所说的贫困户“门前照”中的尴尬场面就不会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