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金庸的侠肝义胆

文章来源: 作者:赵倩 发布时间:2018-11-12 10:10 点击数: 字体:

近来,金庸先生的逝去引发众多缅怀和追忆,也激起了网友和学者对“侠”的探讨,对于“侠”的定义,具有诸多说法,有说侠是劫富济贫,有说侠是快意恩仇,有说侠是仗义勇为,而我认为金庸的侠却是侠肝义胆,体现在“情义”二字上。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对“情”则突显的是家国情怀,爱国家、爱民族、爱生活、爱家人,更多的是彰显一份责任和担当;对“义”则突显的是匡扶正义、坚守原则,他笔下的人物对于是非黑白、国仇家恨从来都是秉持原则,即使在形势不甚明朗的条件下,他们仍选择执行自身最本真的想法。

这种“侠”的定义貌似离我们很远,然而从它的表现上看却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

侠客之行,正义当先。“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先生在国家危难之时呐喊出要以血报效的心声,不仅向众人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同时也鼓励他人拿起武器守家卫国。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没有国仇家恨背负在身,但正义之心仍不可少,联想到最近重庆公交落水的惨案,如果乘客能够发出正义之声、伸出援助之手便足以制止这次事故,可就是因为正义感的缺失造成了十五个家庭的悲剧。作为纪检干部,尤其需要正义感,明辨是非、惩戒除恶本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但算人情账、做滥好人、打小算盘的行为仍大有市场,如若我们都能够有海瑞罢官的狠劲、总书记打老虎拍苍蝇的韧劲,那正义感又何来缺席一说呢?

侠客之行,初心不改。《菜根谭》里有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如此惬意的句子读来令人神清气爽,却使人不禁想起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每读起他时,给人一种松形鹤骨的感觉,虽身怀绝技、阅历无数,却一生无名无姓、一心向善,曾不惜为平息萧家和慕容家的恩怨而引罪于己,终感化世人皈依佛门,他行事和光同尘、宠辱不惊,实有一代宗师风范。以前读起这些也曾幻想自己成为一代侠客,如今想来身在社会不也是如同江湖吗?时刻保持自己的本心,不受权力和金钱的诱惑;牢记使命,坚持克己奉公的职责,也如扫地僧般不改初心。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金庸已走完他的侠客一生,我们还将继续演绎着他的侠客行,坚守正义,初心不改。

  

责任编辑:    马赛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