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为“不是后浪是巨浪!95后博士生一天两登《Nature》”的人民日报文章这两天在朋友圈里时时可见。带着好奇心理点开并阅读了全文,文章结尾后的一则精选留言直击了我的心灵,网友说:“他研究的项目,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我却一个都不认识”。想必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和他的差距所在。
往往那些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榜样的人,他们身上通常会具备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鲜明特质——“过分优秀”。这名95后博士生一路开挂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小说里面才会出现的情节一样。惊讶、赞叹、崇拜的同时,脑海里浮现出很多问号,同龄人为什么他能如此优秀?思忖片刻后,敬佩他的优秀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身努力向上的决心。
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的每一份不同的职责定位,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个体,要将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这一份责任尽到位。责任主体背后的“负责、尽责、失责、追责”会贯穿一件工作任务的始终。倘若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尽力尽责完成,就不会出现失责的情况,若有失责之处,就要被追责,而连带效应会促使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考虑得更多、更细致。
从监督执纪问责的层面来说,纪检监察干部肩上担负的是公平、正义的为民重担,同时也是一个“行走着的”纪律标杆。从严于律己的个体约束出发,才能慢慢地影响更多的党员干部严谨务实,清正廉洁。在整个快速运转的社会大机器中,每一颗小螺丝钉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或许和那些为国争光的佼佼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也可以尽自己的力量为群众解决一个难题,化解一个矛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