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工作。每年春节一收假,就要到村组开会,督促春耕生产和发展产业。有一年,在村组开完动员会,就到农户去查看进度,结果发现群众都没启动。在一户遇到一老人,寒暄了几句,问我:年轻人,你晓不晓得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该干啥子?见我答不上来,老人家就数落起来:你们号召发展产业,不是搞坏了,就是搞好了卖不起价,这几年搞的产业哪个成功了?动员春耕生产,连节令都不顾,就要求我们把苗子栽到地里,一遇倒春寒,就冻死了,害的农民又种一次,哪个还愿意搞?见我窘迫样子,老人缓和说道:政府动员推广良种良法、发展产业,心是好的,下的功夫也很大,为啥农民不欢迎?就是现在好多干部,在学校喝了些墨水,不沾一点地气,坐在办公室瞎指挥、压任务、图表扬,农民光吃亏,哪个还敢听你们的?
老人的话震耳发聩。我只知道在端午节,要在田间地头走一走,沾沾露水,求平安、解灾异,老百姓称之为接地气,没想到工作中也要接“地气”。再仔细一想,这接“地气”不就是要求我们工作中要依靠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吗?不就是我们党一直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吗?
习近平总书记16岁就下乡到梁家河,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青春岁月。他在梁家河种地、拉煤、打坝……和群众甘苦与共,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牢牢扎根人民群众,才能不脱离群众,才能源源不断地接收“地气”,才能让“地气”成为我们干事创业的强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