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在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中,在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创造灿烂辉煌、涵养文化精神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党员、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的要求中,保护好历史文化、历史遗存,涵养历史文化风骨,滋养历史文化血脉,培养历史文化情怀,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更深沉、更持久、更广泛的自信。
在非物质历史文化中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饱含了中华各民族在传承、保护、发展本民族历史文化中各民族发展、民族交流及融合、民族传统、民族奋进、民族进取的历史演进过程的记录、创新、吸纳、扬弃、飞跃的过程,是一个民族从产生、发展、壮大的非物质基因的表现手段、承接载体和精神寄托,是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稳步发展壮大的精神内核,是民族力量、民族精神、民族团结进取的象征和重要标签。
从非物质历史文化中汲取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传承至今的各种非物质历史文化及其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克服困难、从磨难中奋起、在艰难中成长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从未中断、延续至今、始终灿烂辉煌的重要精神根脉和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实现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发展,国家统一的精神本真。
以非物质历史文化凝聚家国情怀的团结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万邦”、“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深刻内涵,通过非物质文化等载体得以传承、发展、创新,所揭示和倡导的共同守望相助、家庭团结和睦、民族交流交融发展、凝聚力量共同对外,都承载着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而舍生忘死、誓死不渝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念。这是我们民族涵养、国家信心和力量,增强民族和国家自信心、凝聚民族和国家向心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实现人类文化文明交流互鉴,团结奋进、克难攻坚的信心和力量,全力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民族基因和国家信心。这种信心和力量,是我们战胜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各种文化文明交流互鉴、交相辉映,以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构建全球经济一体化体制机制和运行秩序,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