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100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开2020年年度预算情况,预算“账本”上显示“三公”经费预算压减20.7亿。自2012年12月中央提出“八项规定”以来,“三公”经费就呈连续下降趋势,特别是在公务接待上的压减,不仅持续释放了严肃查处公款宴请、超标准接待以及公务接待“新变种”的强烈信号,也坚决表明了立场: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正事、要事、大事上。
公务接待是基层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一些基层干部为寻求工作利益最大化,利用公务接待“套近乎”“走捷径”,为工作短板“说情打招呼”,给“政绩业绩”添砖加瓦大开方便之门。于是,为了“讨好”上级,就在接待上“劳神费力”:提前“规划”接待路线,亲自“把关”接待场所,甚至挖空心思揣摩上级意图和喜好,超标准、高规格搞接待。久而久之,公务接待演变成了基层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在官场上刮起了实绩业绩不如餐桌上的“酒绩”,实干真干不如“巧干”的歪风、怪风。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作风不正,下面必然跟风学样。比如,一些村干部为迎检创业绩、要政策项目、谋私利拉关系,也在接待上投机取巧、大做文章。没有经费,不是“伸手”截留村集体资金,就是对群众惠农资金雁过拔毛;经费不够,不是“巧立名目”乱收费,就是在扶贫资金上打主意。村干部这种破党纪、踩红线的行为既损害了干部的公信力,又严重侵害了群众的利益。
在公务接待上费心思、动脑筋,耗费财力,也耗费精力。一个干部的精力有限,就应该把有限的精力花在“有用”的事情上,而不是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压减公务接待经费,把公家“日子”过紧,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挤干公务接待背后的违纪违法水分,让基层干部自觉摒弃餐桌上的“潜规则”,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百姓身上,潜心研究民生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群众日子才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