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河里的文明

文章来源:县纪委监委组宣部 作者:钟昌斌 发布时间:2024-10-14 10:24 点击数: 字体:

我生活的这片土地,巍峨的山峦,密布的河流间,奇峰、异石,处处都是如诗似画的美妙风景。特别是在石门镇,在石门镇的盘河流域,在石门镇盘河谷地的芙蓉、新生村,一块块看似并不怎么吸引眼球的石头,却是带给一代又一代人生存发展的物质源泉。

这些年来,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每一条沟壑,每一道山脊,每一块谷地,似乎都让我这个爱好爬山、喜欢探秘的人双足涉及。去石门镇,到石门的盘河,我仿佛成了一位考古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甚至是烈日雷雨,来来往往,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探寻着,求证着,几乎风雨无阻。

涉足盘河,前往石门,不仅是因为这里富含美丽的风景,更多的,则是由于工作上的要求。

盘河,是汉江水系大道河的主要支流,如果把大道河看做是一颗大树,奔腾不息的盘河,便宛如这颗树主要的枝丫,由东向西,与舒缓悠悠的千层河一起,就在故事满满的石门热切相拥。从此,娟秀美丽的大道河,犹如一个巨大的Y字,刻画在秀美的大巴山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乡的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旅游逐步成为县域主要产业。凸显着丰富的石头元素的山水文化的南宫山、神河源、千层河等风景名胜,打造成家乡产业的“金色名片”。进入21世纪,脱贫攻坚一时成为社会工作的重点,千层河的孪生兄弟,铭刻着自然历史印记的美丽盘河,特别是盘河流域的芙蓉、新生村的秀美山川,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如果是游客到盘河,更多的是因为这里美妙的自然景致,而我们去盘河,核心是由于脱贫攻坚工作,是因为必须要深入帮扶村芙蓉、新生“走亲戚”串串门。

早在八九年前,我们就把深入盘河谷地,来到芙蓉、新生村当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每个月、每个周,大伙儿三人一组、五个一队,结伴去盘河几乎是一个常态。这些年来,我前往盘河,进入芙蓉、新生村,常常都与同事宗金一起。同事宗金是一位默默奉献很少吱声的人。每一次,宗金总是要带上自己的爱车。那个时候到农户,路面并不宽敞,有不少路段还是土路,环绕在山坡上石头瓦块的路面,摇摇晃晃,颠颠簸簸,不仅人不舒坦,车也是很不自在,然而,了解宗金的人知道,宗金这个人事事都讲究一个实诚,只要是他带车,不是要方便一起到村的同事,就是要给帮扶户驮上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成天忙碌的他想尽办法挤出时间,就是为了更细致的了解帮扶家庭的发展情况,以便更周详的帮助他们提出发展规划,一直一来,他总是保持这个样子。特别是一到春节,宗金都要送去贴心的对联,亲手帮他们贴在门槛上,生怕他们把上下联搞错;端午的时候,他也是精心到商店选购农户喜欢口味的粽子送去,与他们一起过个节日;中秋到了,宗金仍然不会忘记为帮扶户带些爱吃的月饼,就连五一、七一、十一等节庆日,他总是细心的选一些对路的政策图书、实用的技术读本,以接地气的方式向帮扶户宣传党的政策,帮助群众学习实用技能......这些年来,宗金一直把帮扶户当做兄弟姐妹,真心实意的为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他帮扶的农户,精神面貌也因此呈现出新气象。前两年,新生村村党支部换届,宗金帮扶的居住在石山梁上叫福言的那户脱贫户,成功荣升为村党支部书记了。

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以后,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石门镇盘河谷地的芙蓉、新生村,依然是我们帮扶的对象。

从县城到盘河谷地,约四五十公里距离,到达这块深情满满的地方,有两条山路。一条从县城出发,经方家垭到四季方向,过月坝桥,越遇子坪,跨过著名的千层河下游叫横溪河上一处峡谷地带的石门大桥到石门镇,沿石官路进入我们熟悉的盘河谷地。另一条线路是从县城到方家垭,向西到一口印,沿541国道方向到小镇河口,顺大道河北上到石门镇进入盘河。

这些年来,石门镇因层层叠叠岩石河床而闻名的千层河的知名度的提升,特别是这里千姿百态的巨石之间,三步一潭、五步一瀑,被誉为“小九寨”美誉。在大多数人看来,千层河精致的美,是源于河水的清凉碧透,森林的重峦叠翠,其实,最让我流连忘返的,还是那仿佛记录着美妙乐章,却好似一摞摞的五线谱一样的河床岩石。

从石门镇进入盘河,伴随着缠绵不尽的河水声,一处又一处不算宽阔的河滩,把这条蜿蜒的河流串在一起,散布在河滩上黑褐色的石头,有的石块呈鹅卵型,是千百年来盘河水与河床石头相互碰撞打造出来的自然杰作;而有的石块棱角分明,清晰地留下了人工开凿的印记。据当地人讲,在盘河流域的山峁间,过去曾是一个匪患猖獗的地方。山梁上,峰峦间,不少地段都是当地人为了躲避战乱开采岩石垒砌起来的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寨堡。几十年前,这里的人们为了打通石门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凭借他们的双手,硬是在山岩之间凿开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土石公路。现在,在石官公路旁,在盘河河床边,一片片、一块块的石头上,似牙齿啃过一般,留下一串串铁锹钢钎攒过的印痕,这一点一滴,都记录着盘河芙蓉、新生村人民求生存谋发展、拼搏进取的动人故事。其实,在盘河谷底,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依靠山石造田修屋,石头凹陷处一窝窝闪亮的小水潭,如同积攒着人们劳作的汗水,阳光下散发着耀眼的光彩。

今天,大多数人都已经住进了居民安置点,但在盘河谷底的两岸,错落有致连珠状的农户村落,依然是当地人主要的居住形式。在盘河两岸,大多数人喜欢自己建造独立的院落,有一些人,甚至留存着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以石头做基、石片做瓦的石板房屋。这些房屋、基座都清一色的是他们开采河底或山体上坚固耐用的石料垒砌而成,夯筑的第一版泥土墙体,也都是精选的条状的石块,这不仅防水防潮,而且展现了墙体坚固的美。现在,当地人虽然大都已经住进了楼房,一些富裕了的村民还建起了别墅,但是,一幢幢空荡荡的石板屋,依然矗立在盘河两岸。

在人类文明史上,河流,是我们伟大祖先创造文明的重要区域,石头,则是人类开创文明的重要载体。尼罗河有埃及文明古国,创造了用石头建造起来的瞩目的金字塔;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用石头建造了空中花园,记录在石头上汉谟拉比法典;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石峁古城、云冈石窟、敦煌壁画、乐山大佛等,中华文明无不与石头联系在一起。在盘河,是这里的石坎,改造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是这里的石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是这里的石梯,改善了人们的生产质量;是这里的石材,改写了人们的发展图景。

其实,在家乡岚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创造了肖家坝文明,这里出土的石斧、石刀等原始的石质工具就是证明。石头,早已经成了包括盘河流域在内的家乡人民变革、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视角来看,盘河谷地的芙蓉、新生村,这里每一点的生活改变,无一不与当地百姓利用石头创造的成就有关。石头文明,算得上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智慧结晶。

今年,我有幸成为单位派驻芙蓉村的工作队员,因此,我到盘河更多了,住芙蓉村更多了。如何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开始成为我思考的一道课题。

记得是在2016年,县上刚刚把盘河岸边的新生村确定为我们单位对接帮扶对象的时候,每次到农户开展帮扶工作,大都是三五成群的结伴而行。在单位的干部都在思考着如何为这个被石头石堤编制起来的文明的土地上寻找新出路的时候,一则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同事玉生包联了两老两小一家四口居住在盘河边的贫困户,这家人居住在靠近石官路旁一堵高数米、长十多米的石墙外,临近石头遍布的盘河河滩边土地上,依靠自己的双手,修筑了一幢百十平米石板屋。从这户人家修筑的这一堵石坎,建造的笔直光滑的土墙,用石头围砌起来的平整干净的院落,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这家人勤劳与拼搏的历史。然而,就是这家人,因为女儿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成天总是烦躁不安无法正常上学。有一次,我和同事玉生、连同他的妻女一起前往这户人家,他们一家人全是运动装扮,他女儿还提着一副全新的羽毛球拍,拿着一盒羽毛球。路途中,我一直都没有看懂玉生一家人这套装扮的目的。当我们走进这户人家的时候,患病的孩子马上高兴起来,熟悉的直呼“姐姐来了”,连连嚷着“要和姐姐玩”,迫不及待的“要学打羽毛球”。看到这些,我似乎懂得了玉生一家人帮扶计划——羽毛球,可能就是他们医治这家人贫困伤痛的汤剂。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到今天,这个办法,也还依然是我们到农村开展帮扶工作不可或缺的方式。

这些年来,在芙蓉、在新生村,在盘河两岸,在这块石头遍野的土地上,我们的驻村人,我们的村干部,凭借大家的智慧,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新业绩。在脱贫攻坚期间,一位叫鑫儿的驻村第一书记,发现新生村这个依靠垒砌石坎建造起来的一窝窝土地适宜生长的黄花,他就发动百姓发展黄花产业,成立黄花生产合作社,创办黄花生产工厂,从而改变了这里的贫困面貌;同事松贤到任后,与驻村干部贤和一起,多方争取资金,治理盘河,开发盘河,一条长长石堤蜿蜒在盘河边,“和美新生”成为盘河谷地一片新景。今年,芙蓉村支书老胡,在驻村干部国俊的通力协作下,立足农业,发展产业,争项目、要项目、跑项目,依靠盘河里的石头,砌坎修堤,修田造地,建房建厂,芙蓉的山峁、盘河的谷地,因此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现在,如果到盘河流域,盘河谷地两侧的山坡上,石坎梯田有序排列着,灰白色的河堤,犹如仰卧的巨龙平躺在河边,在盘河,这里的石头,似乎无不记录着当地百姓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的历史。如此看来,在石门,在石门的芙蓉、新生村,这里的一切嬗变,依然离不开这里平凡的石头,甚至还寄希望于这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因为靠山吃山的芙蓉、新生村人民,不仅已经创造了石头文明,也许,石头依然还是芙蓉、新生村未来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    lgxjw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