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和改革落实执行力。群策为之则无不成,群力举之则无不胜。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好“诸葛亮会”,征集群众“金点子”,借助“头脑风暴法”,集基层群众之智破发展之难。
在“诸葛亮会”中提高“历史担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推进改革落实,就要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改革共识,引导全社会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把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改革动力会更足、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历史担当,以“诸葛亮会”为平台,深入挖掘和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启迪未来。正如古语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要在“诸葛亮会”中汲取群众的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思路,确保各项决策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群众需求,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
在“诸葛亮会”中推进“实践创新”。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众是规划的实践主体,他们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很多事情如果只靠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往往想不出好主意、好办法来。只有带着问题,到群众中去,多开几个“诸葛亮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实践证明,我们党的许多好主意、好经验都是群众创造出来的。离开了群众做决策,搞规划,其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纸上谈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让群众建议的“愿景”变为“实景”,是充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要立足民主集中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把做好身边的“小事”融入推动发展的“大局”,一份份“微力量”就能汇聚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势能。
在“诸葛亮会”中寻找“破题良策”。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调查研究的落脚点是着力解决发现的问题,只有鲜明结果导向,才能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只有把调查研究这个“看家本领”发挥好、落实好,才能实现建言献策自觉而不盲目、全面而不片面、深入而不表象、客观而不主观。要结合基层实际,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要善于从底层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更要善于从底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把群众当老师,坚持在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充分运用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