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故道映初心 廉洁薪火永赓续

文章来源:堰门镇 作者:杨 潭 发布时间:2025-04-09 10:14 点击数: 字体:

在岚皋县堰门镇的层峦叠嶂间,一条青石古道蜿蜒穿行。1934年,红三十军第一纵队踏过的足迹,历经九十载风雨洗礼,石阶上斑驳的苔藓恰似历史的勋章,道旁虬结的古树犹如忠诚的卫士,守望着那段永不褪色的峥嵘岁月。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当我踏阶而行,耳畔仿佛传来草鞋与青石相叩的回响,心中涌起对革命先辈纪律如钢的深切敬意。

近日,我再次踏上这条红色动脉。倒春寒里裹挟着细雪,十里桃林在风雪中绽放,红白相间的花瓣飘落石径,宛如先烈热血凝成的印记。驻足“红军屋”畔,94岁的陈启桂老人讲述着当年红军夜宿的故事:队伍摸黑进村,战士们宁可蜷宿屋檐下,也不打扰百姓,连饮水缸都挑得满满当当。指尖抚过屋内斑驳的土墙,我忽然懂得,这浸透岁月的质朴场景,正是中国共产党“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政治基因的生动诠释。

在“红军道展馆”的泛黄文献里,我读到更鲜活的纪律篇章:1934年正月初九,红军纵队夜宿堰门村时,严格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岚皋县志》所载“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八字,背后是无数个“水缸满,民心安”的动人细节。正如长征中红军总政治部在《红星》报连发社论强调的:“严整纪律是争取群众、创造新苏区的极端重要工作。”这种“兵马未动,纪律先行”的政治自觉,穿越历史云烟,成为纪检监察干部护航初心的精神灯塔。

沿着故道前行,“红军桥”下清泉潺潺,百年古栗树枝叶扶苏。这些静默的见证者,诉说着当年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正是因为严守“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尊重当地习俗,公平买卖交易,秋毫无犯,才让“共产党的队伍”六个字深深烙进群众心里。如今站在观景台远眺,巴山深处桑园叠翠、桃林焕新,更觉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的嘱托重若千钧。

暮色四合,廉政文化广场的灯光次第亮起。村民们围坐在“红军道”雕塑旁热议村务,廉政标语在路灯下熠熠生辉。今年堰门镇党委推行的“红色引领+清廉村居”建设,正将红军“不拿群众一粒米”的纪律准则融入村规民约。镇纪委充分发挥“红军哨岗”监督员作用,就像当年的警戒战士,既要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底线,更要筑牢基层治理的廉洁防线。

春雪渐融,古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这条用信仰铺就的红故道,一头系着革命先辈“铁纪如钢”的初心,一头连着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使命。当我们以红军故道为镜,照见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更是“纪律严明方能行稳致远”的永恒真理。前行路上,唯有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廉洁标尺刻进灵魂,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交出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    lgxjw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