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执纪:“治未病”的政治良方

文章来源:堰门镇 作者:杨潭 发布时间:2025-05-07 09:53 点击数: 字体: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即治理、管理,“治未病”指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发生发展,蕴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智慧,为新时代监督执纪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日常工作中,监督执纪工作常被误解为“找麻烦”,这反映出对其本质的认知偏差。事实上,监督执纪绝非挑刺找茬,而是秉持“治未病”理念,为党员干部“把脉问诊”,为党的肌体注入活力,筑牢防腐拒变的坚实防线。

初心如磐:防微杜渐,筑牢纪律防线

监督执纪的初心,是守护党的健康肌体,其核心在于防微杜渐。作为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员干部在履职过程中难免遭遇诱惑。监督执纪就像定期的“政治体检”,通过常态化的监督检查、谈心谈话,敏锐捕捉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现实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是腐败的温床。某单位党员干部因多次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起初觉得只是人情往来,不以为然。但纪检部门通过日常监督及时介入,开展谈话提醒,帮助其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避免了小错酿成大错。这正是“治未病”思想的生动实践,体现了监督执纪对党员干部的关爱与保护,帮助其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远离腐败的深渊。

手段科学:治病救人,彰显组织关怀

监督执纪的手段丰富多样,从谈话提醒、批评教育到诫勉谈话、纪律处分,每一种手段都蕴含着“治病救人”的深刻内涵。对于轻微违规违纪行为,采用谈话提醒、批评教育等柔性手段,如同为感冒患者开具温和的药方,帮助党员干部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对于情节较重的违纪行为,严肃的纪律处分则如“外科手术”,虽有阵痛,但能切除病灶,帮助违纪干部迷途知返。

某地一名科级干部因工作失职导致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组织对其作出党内警告处分,并安排专人对其进行帮扶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引导和工作指导,该干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后续工作中积极作为,重新赢得组织和同事的信任。这一案例充分证明,监督执纪不是简单的惩罚,而是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党员干部改过自新,重回正确轨道。

成效显著:激浊扬清,涵养政治生态

监督执纪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对个体的挽救,更在于对整个政治生态的净化与优化。通过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的违规违纪行为,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维护党的形象和声誉,为党的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在监督执纪的有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感受到组织的严管与厚爱。例如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后,党员干部主动报告苗头性问题的数量显著增加,主动拒绝违规宴请、礼品的事例屡见不鲜。这种转变充分说明,监督执纪让党员干部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促使他们自觉遵守纪律规矩,积极担当作为。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正是监督执纪“治未病”理念最有力的证明。

监督执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是守护党的健康、保障事业发展的“治未病”良方。纪检干部应始终牢记职责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治未病”理念,精准运用监督执纪手段;广大党员干部也应正确认识监督执纪的重要意义,主动接受监督,在“治未病”中保持政治肌体的健康,共同书写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    lgxjw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