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应正确看待“吃苦”

文章来源: 作者:刘松 发布时间:2018-08-10 08:12 点击数: 字体:

“年轻干部应该争先恐后到艰苦岗位、到基层去,要以此为荣。”这是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年轻干部提出的希望。年轻干部往往阅历有限,经验不足,只有正确看待“吃苦”,多经历风雨和泥泞,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心智,增长才干,才能真正进步、快速成长。

现在的年轻干部,思维活跃、充满激情,理论功底相对扎实,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迅捷,但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在面对艰苦复杂的环境,繁重琐碎的工作任务时,有的容易生出消极抵触情绪。一些年轻干部加点班就抱怨,事情一多就发牢骚,甚至把“苦劳”发到朋友圈,晒“艰辛”、倒苦水。一些年轻干部遇到一点问题和矛盾,就“兜圈子、绕弯子”,总想把责任推给别人。一些年轻干部干事挑肥拣瘦,急功近利,只愿做那些容易做的、干扰少的、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事。如此这般心浮气躁,吃不了一点苦头,经不起一点打磨,说到底是因为没有摆正心态,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吃苦”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不经一番冰霜苦,哪有梅花扑鼻香。”实践证明,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多吃点苦头,多经历些摔打和磨砺,恰是强心智、长本事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住窑洞、睡土炕、几个月吃不上一块肉,掏地、挑粪、推土等苦活重活样样做。不管多苦多累,他总是咬牙坚持,冲在前面拼命干。正是那时的痛苦煎熬,练就了他处变不惊、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培养了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信念。贵州省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 “生命渠”,使当地粮食产量从6万斤增加到百万斤。试想下,若没有与艰苦和挫折“死磕”的精神,他能做出如此令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壮举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干部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理应调整好心态,正确看待“吃苦”,清醒地认识到,越是条件艰苦、群众意见大、工作瓶颈多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工作中,应切实沉下身、静下心,主动把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扛在肩上,当作提升本领的好机会,把繁杂琐碎的基层实践抓在手上,当作检验自身能力的“试金石”。如此,才能开阔胸襟、强大内心,练就为群众多做好事、办实事的过硬本领。

责任编辑:    马赛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