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帮扶必会得到群众认可

文章来源: 作者:张鹏 发布时间:2018-08-10 08:13 点击数: 字体:

我所帮扶的两户贫困户情况比较特殊,在家的都是留守老人,一户已是75岁高龄,另一户老两口也已是年近70岁的高龄,身体条件一般,劳动能力有限,子女都常年在外务工。家中仅剩2、3亩薄地,其余土地已全部退耕。要想在家发展较大产业的基础条件差,可能性不大,要想做好帮扶工作,有难度。

最开始入户,他们并不是很信任,对我期盼很大,所说困难也较多,一一了解下来,他们所反映的,一些是还不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比如一户想要修养猪场,资金、人力都是问题,老两口身体也不太好,即使建好了也无力养殖;一些是目前政策还支持不了的,比如朱全祝老人想要贷款养鸡,但老人都已过60岁,两个儿子还未结婚,不符合在信用社贷款的条件,而且也没有合适的养殖场地。离开了他们自身基础和现有政策的支持,他们的这些期盼也是我这个帮扶人力所不能及的。我就跟他们说,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多养几头猪、几十只鸡,等有了钱了再改善养殖条件,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多养一点就多养一点。于是,我看到了他们疑惑、不信任的眼光。

帮扶的第一年年底,一次晚上我在办公室加班,接到一户打来的电话,他直接给我说要一头最好最好的种猪,要建猪圈养猪娃子,我跟他解释目前他的基础条件还不够,种猪价钱很贵,而且光养殖一头种猪就需要不少代价,不是一般农户养得起的,也没有那个必要,他却直言:就要种猪,这么个事情都帮不了还要帮他干啥?并反复跟我说要种猪。第二天他妻子打电话过来,说她丈夫当时是喝了酒说酒话,让我不要介意,并在我到户的时候他当面给我一再道歉。当时我也意识到他可能是喝了酒说的话,但酒后吐真言。反思这一年来帮扶工作,除了政策宣传,为其衔接争取了2015年旧房改造款之外,还真没给他们帮到多少忙。平时工作比较忙,每次到户都呆不了多久,匆匆忙忙就要走,沟通交流少,办实事不多,有意见也正常。

在第二年的帮扶工作中,即使工作再忙,每次到户我都要多坐一会,与其拉家常,就家中一些情况想办法出主意,针对老人出行不便等问题,去的时候都多多少少带一点粮油、点心等物资,并对他们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尽量解决。我详细教他们如何查看存折上进账款项、名目,帮他们咨询都有哪些补助,分别是多少钱,是否到账,给他们介绍有哪些惠民政策,他们能享受哪些,让他们在心里都一一搞清楚。为他们介绍养猪、养鸡应注意的问题,并在送去的养殖资料中一一标示,并再三叮嘱他们不要过于劳累,毕竟年龄不饶人,有病要及时到医院去看,身体好了才能干活挣钱。凡是他们到县城来看病,我都请假抽时间陪他们找医生、做检查,并解释医生叮嘱的事项。年底了有猪肉等物品销售,我积极联系销售渠道。2017年,我帮扶的其中一户按照政策本可以享受移民搬迁,他也在镇上交了搬迁房订金,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他的房,为此我帮其多方出主意、想办法,联系相关人员争取落实政策。

一来二去,我们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人最为淳朴、热情的一面也展现出来了。七十多岁的甘国胜老人家中杀猪后,非要给我一个猪蹄,我好言劝慰最终作罢。朱全祝家每次到城里来看病办事,都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我捎来干洋芋片、鸡蛋等物,见面后非要吵着让我拿着,并且因怕麻烦我、怕耽误我工作,办完事后就急匆匆的回村了,根本不到我家中喝水吃饭,我只能事后到户时给予一定补偿。

帮扶工作是一项细致工作,面对基层和不同家庭,有着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没有发展较大产业的基础条件,有的没有劳动力,但共同点是每家都或多或少有各种难事、急事,我们如果始终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支持他们,用真心、真情、真行动去帮他们,他们自然会感受到这份真心,他们长期以来对干部的怀疑、不信任自然就会慢慢消融,最终得到帮扶户的认可,并会用他们最淳朴的方式给予报答。

我认为,这就是帮扶的终极之道。

 

 

 

责任编辑:    马赛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