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青年干部的“知”与“学” ——读《梁家河》有感

文章来源: 作者:王璟琦 发布时间:2018-08-26 10:46 点击数: 字体:

有人说:“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梁家河》。我读完《梁家河》,对习近平总书记在7年的梁家河历练中发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感叹,印象深刻,产生极大鼓舞与共鸣。

“知”是基层青年干部最基本的素质。工作中我们常常是“不知”。当领导问你这件事有没有解决方案,你说“没思路”;当同事与你沟通业务,你说“不知道”;当老百姓向你咨询政策法规,你说“不清楚”。这种时刻发生的多了,在单位就有不被需要感、毫无存在感,工作自然没有获得感。究其原因,就是“不知”。

如何寻找“存在感”,化“不知”为“知”,只有“学”可以解决。15岁的习近平在梁家河产生了思索:“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我深有同感。“学”在自学,利用业务空闲时间阅读上级文件、政府网站,通晓时政信息、政策法规;利用下班时间研读专业文书、理论经典、公文用语和格式,提升专业素质。“学”在用心记录,每时每刻学。在外出勤和开展群众工作时,向群众学,积累经验;在单位处理业务时,不懂就问,虚心请教,向同事学,提高业务能力。“学”在自我思考,每天下班后整理一天所见、所闻、所感,自我反思,做到每日有所得。

做到了“知”,同样需要用学习来指导行。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面临巧干和苦干的选择,在通过学习实现巧干的同时,不能丢掉苦干的精神。习近平在梁家河时,铲地、耕种、掏粪、除草、收割,别人怎么做,他就跟着做、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新时代基层青年干部肩上扛着脱贫攻坚、为民造福的重任,要学会吃苦、学会艰苦奋斗,淌水、爬山要有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韧劲儿。只有我们身上留住了泥土味,才不愧青春、不愧时代。

责任编辑:    刘伟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