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扶工作中,偶有出现帮扶干部走马观花式帮扶:到村到户重点是填写帮扶资料,在户上呆的时间少,填完帮扶资料就急匆匆走人。这种现象虽只是个别,但这种工作偏差的确要不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绣花的功夫抓好扶贫工作。这个花如何绣、谁来绣,自然少不了帮扶干部这一主力军。常言到: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千家万户,每户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千人万姓,每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帮扶干部是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的人,也是最了解情况、最能使的上力、最能解决问题的人。在结对帮扶工作中,许多的帮扶干部因人而异、因户施策,主动为群众出点子、解难事,有的主动为帮扶群众免费理发,不仅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还让他们少跑路,有的为帮扶户联系外出务工,解决就业问题,有的经常到地头查看养殖、种植情况,提供技术指导,自掏腰包给牲畜购买防病治病药品,等等。各种各样有效的帮扶方式为群众解决了不少困难,改善了他们精神和生活面貌,提振了群众脱贫信心,增进了干群之间的感情。
帮扶干部为群众干的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就是在为群众脱贫绣花,群众自然会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感激,但如果我们把帮扶的工作方式改为走马观花,不肯到田间地头去走一走,不肯到养殖圈舍去看一看,不肯与群众坐下来说一说,三言两语、填好资料就匆匆拍屁股走人,群众就会看到你漂浮的工作作风,就不会对你的帮扶报以希望,久而久之,你的到来只会给他带来负担,影响他的劳作,只会让他厌烦。因此,出现群众拒绝帮扶干部上门的情形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9年是全国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不少县市要脱贫摘帽,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充足的准备投入到攻坚行动之中去,以优异的帮扶成效让帮扶群众脱真贫、真脱贫,那种以填资料为主的帮扶工作方式,务必要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