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中央一套分别于2009年和2020年两次播出电视连续剧,各大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尤其是在央视频道两次播出他的感人事迹,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同志亲自为其采写长篇通讯,这比较少见。他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是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无论在何种境地都能始终坚守一颗为民的心,尽最大努力不断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要坚守一颗为民的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坚守一时容易,要坚守一世难。为什么呢?其实这关乎到一个理想信念问题,每个人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他们内心的这份坚守就可能会发生变化。就党员干部来说,比如官当大了,这份坚守会不会改变?诱惑多了,这份坚守会不会改变?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这份坚守会不会改变?在领导要求或者巨大困难面前,这份坚守会不会改变?在家人、家事甚至是子女的直接利益面前,这份坚守会不会改变?在平淡、迷茫或者逆境时,这份坚守会不会改变?等等,都是一种考验,一旦心理发生改变,就可能导致行为上发生变化。有的党员干部一开始也是满腔热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境遇的改变,就会一点一点改变自己,有的甚至滑向了犯罪的深渊。谷文昌却用他的一生给出了坚定的答案,那就是始终坚定,绝不动摇。
记得电视剧中谷文昌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是为老百姓好的事情,再难也要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帮东山老百姓摘掉“敌伪家属”的帽子,他冒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那一刻,他流泪了。为了让老百姓有水喝,他殚精竭虑地带领干部群众挖水井,修水渠,建水库。为了治理沙害,他带领全县人民历时6年,造林8.2万亩,终于改变了山乡贫穷面貌。在个人遭受残酷批斗、全家被下放到村当社员时,他把自己的厄运置之度外,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手不闲、腿不闲、口不闲,使粮食亩产跃上千斤。在自己和女儿需要家具时,在女儿、儿媳就业时,他从不给自己开口子谋私利。等等。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至深,他已将“一切为人民”的信念内化为心灵自觉和行动自觉,养成了一种习惯。
谷文昌不是神,他是党培养出来的一名普通干部,他也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我相信在各种困难面前,特别是在亲情的抉择面前,他曾有过犹豫。我们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更不是神,都只是行政队伍中普普通通的一员,都是有血有肉、有家庭有亲人的普通人,在危机时刻、在困难面前、在亲情面前,出现犹豫或难以抉择的情况是人之常情,但无论何时何地,历经过迷茫、犹豫、抉择的淬炼后,如果我们还能始终坚守为民之心,那我们就一定能够坚持正确方向、干好各项工作。这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导向,特别是身处基层直接面向群众的干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考验,在这些考验面前更要守好这份初心。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数以万计的干部奋斗在基层一线,不言苦不言累,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坚持不懈抓产业发展,抓基础设施建设,山乡面貌大改变,无数贫困户稳步实现了脱贫致富梦。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许许多多的医护工作者和基层干部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奋斗在一线,为人民群众把好安全防护的各个关口,有的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最终战胜疫情做出了卓越贡献。每一次大考,都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坚守、践行为民之心的检验,他们就是新时代千千万万个谷文昌,他们仍将继续奋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谷文昌以他坚定的党性和温暖的情怀,在我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将一心为民的精神永留华夏大地。我们将传承这一伟大精神,坚守为民之心,用自己的踏实和平凡书写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