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效应”不该成为懒散的借口

文章来源:滔河镇纪委 作者:张杰 发布时间:2020-04-23 11:29 点击数: 字体:

新入职的干部往往会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以此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也会经常听到“老干部”给“新同志”说:“年轻人刚参加工作,就得多干、多听、多学,才能成长得更快,才能有所作为。”但同时也有一些“好心人”给新同志“支招儿”,告诉他们要“会工作”,要懂得避重就轻,“保护”自己,因为他们认为多做就意味着“多责”。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洗碗效应”:“经常洗碗的人常会失手将碗打破,自责之余,周围的人可能还严厉指责:“怎么这么不小心,洗碗都洗不好,还能干好什么活呢?”那些勤快的人因为小小的闪失把碗摔碎,受埋怨、受责备,而那些懒惰的人不洗碗,自然摔不碎碗。”

别人请自己帮忙做的事情,慢慢演变成了自己必须要完成的工作。然后,“能者多劳”也慢慢变了味儿,干事者一边有忙不完的工作;另一边还有担不完的心。偷闲者一面喊出“忙得很”的口号;另一边“潇洒”地过着每一天。而出了问题之后的“问责”往往也会落在那些干事者头上,在日复一日的“心领神会”之后,实干者的积极性慢慢被挫伤,当初立志要有所作为的初心慢慢被湮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也似乎成为最切实际的“心愿”了。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可怕的,但这种心理是不可学习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强调了:“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大力教育引导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牢牢把握政策界限,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这无疑为干事者打了一剂“强心针”。

不用纠结多做就会多错,多做就会多责,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脚踏实地干出成绩;不用和他人进行比较,摆正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将对“洗碗效应”的畏惧转化为对自我肯定的自信,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责任编辑:    李迎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