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社会风尚的基础,更是作风的臂膀。家风正,助推作风正、律己严、行得正。建设优良家风,是全面从严治党、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保障。
家规彰显清廉。《岚皋杜氏家规》中写道:“小大公事食用从俭,亦不得网利而轻义,贪婪而肥己。如有违议犯规,同彰家法,不得狥情碍面。如更持强争辨,送出公廷,不得畏势容纵。”该家规于1868年,由杜官廉召集族人商定,告诫后代子孙:本族无论大小公事饮食用度一定要简朴从事,更不得为追求利益而不讲道义,贪得无厌将公产据为己有。如果有人违犯公议决定的家规,大家要彰显家法的严肃性,不得徇私情好面子。如果违犯者蛮横无理巧嘴舌辩,可送交国家法庭处置,不得害怕恶势力而包庇纵容。该家规一千余字,不仅为杜氏治家教子、安身立业所用,同时也对当地社风民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书彰显修身。“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出自诸葛亮的《诫外甥书》一文。诸葛亮希望自己的外甥庞涣,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并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家训彰显忠孝。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各级党员干部要立政德、重身教,带头抓好家风家教,优良家风必然会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全面从严治党定会呈现出更加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