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礼节变成送礼节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0 17:51 点击数: 字体:

一年一度的元旦日渐临近,过了元旦不久就是春节,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亲友谆谆告诫的提醒嘱咐,还有街头巷尾处处张灯结彩都在衬托着节日的氛围,于是乎与过节如影随行的就是送礼。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的精髓在于真情互递,一份合适的礼物送得恰到好处,既能表达你的心意,同时又巩固、加强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过节本是端庄、祥和、热闹、团圆的象征,送礼本要表现的是关心、关爱和心意。然而“礼”随时代发展越来越重,过节送礼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礼风与相应的节日文化传统渐行渐远,文化传统沦为空壳,却注入了更多的商业气息、拜金气息,功利气息,传统佳节俨然已成为了吃喝节、购物节、送礼节,甚至滋长送礼奢靡之风,“节日腐败”等背后隐藏着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问题。

笔者认为:节礼一般来说要有三层含义。第一,送的礼物要表达的意义要清楚,或尊敬、或喜欢、或关心、或祝福。第二,送的礼要真诚,要是送礼人最本真心意的表达,没有杂质,礼送了出去送礼的人心里会舒坦,心情会愉悦,收礼的人也收的自然,收的安心;第三,不能太贵,贵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叫送礼物,礼尚往来就会变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礼仪若剩下礼金,如果送礼动机、目的再与权有关,就容易变成权钱交易,越过雷池。由此可见,礼物送得对,送的恰当,对方就能够感受到关爱或者尊重。送的不对,不但送礼的人花了钱财心里不舒服,收礼的人心里也是一种难以承受之痒,给他造成困扰。

民风社风也反映着党风政风,中央审时度势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八项规定,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从“三严三实”到“反四风”,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节日腐败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政治生态也更加清明。

又是一年双节时,中省市县纪委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严防“四风”问题、严防变相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违规收受礼金等问题反弹,警醒广大党员干部过一个风清气正的廉洁节日。

责任编辑:    李迎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