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文章来源: 作者:刘松 发布时间:2018-09-12 08:16 点击数: 字体: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初次读到这些诗句,总觉得这种读书体悟与自己太遥远了。参加工作,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慢慢对此有所感触了,读书不仅使人心安,还会让人变得坚韧、豁达。

读书使人心安。四年前,我毕业到一乡镇工作,整天做着打扫卫生、端茶递水、接打电话、撰写信息的“琐事”,没有午休,也没有周末。再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到名校继续深造,有的在大城市里干得风生水起。于是,迷茫、失落、颓废等消极情绪开始占据心间,感觉自己如同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被困于方寸之地,不知路在何方。好在,忙碌之余,我总喜欢翻开书本读上几页。一会儿跟着《猎人笔记》走进夜气未散的森林清晨,星空穹隆的沉默草原,感受一幅幅充溢油画质感的俄罗斯风情画卷。一会儿又跟着《简爱》去体悟一位社会底层的孤儿敢于和亲人的歧视虐待、孤儿院的冷酷摧残等各种磨难抗争,努力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崇高精神。就这样,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被主人公的精神深深感染,辞别了工作的劳苦,安歇了烦躁的灵魂,获得了内心的安宁。

读书使人志坚。当读到曾任贵州省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 “生命渠”,使当地粮食产量从6万斤增加到100万斤的事迹时,当看到优秀党员干部廖俊波,在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常利用周末进村镇、察民情,走遍了县里的沟沟岔岔,为群众征地、修路、销售农产品凡事身体力行,帆布袋、工程图走到哪带到哪的片段时,想想他们在困难面前的那份勇毅和顽强,在做群众工作时的那份热情和赤诚,再想想自己曾为处理一次群众纠纷而畏首畏尾,曾为加了几次班而懊恼,曾为领导安排的一些“分外”工作而吐槽,不禁会为自私和脆弱羞得脸红。于是,开始明白,基层这个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正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大熔炉。只要真正深入进去,把每一件小事做实做好,就会让曾经满腹牢骚、摇摆不定的内心变得强大、坚韧起来。

读书使人豁达。读到“礼让三分,巷宽六尺”的典故:清康熙时,一天,礼部尚书张英收到家人来信,告知他邻居想越界占用其老宅旁一小块地。张英阅罢,提笔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便知宽容大度之可贵。读到屡立战功的粟裕同志三次推辞不受元帅军衔,最终只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故事时,终明不贪不占、视名利如粪土是何等的豁达。读的多了,再回望基层工作,就有了开阔的视角和格局。原来,那些关于基层工作琐碎、锻炼舞台太小、才华得不到施展、理想难以实现的一系列指摘和抱怨,只不过是为自己缺乏担当,不愿吃苦找的说辞罢了,只不过是功利熏心、求胜心切的自私和狭隘在作祟罢了。

莎士比亚曾说:“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基层工作事务繁杂、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断汲取前人做人的智慧、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拨开心中的迷雾,涵养“极目楚天舒”的视野,面对困难和挫折,总能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为基层工作插上翅膀,看见远方。

责任编辑:    马赛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