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少跑N次”照进现实

文章来源:县住建局 作者:张鹏 发布时间:2020-07-31 08:29 点击数: 字体:

当“最少跑N次”照进现实,或许你我都很难理解和相信这事还发生在现在,但这就是现实。最近一个在上海工作的亲戚在办理户籍迁移时,就发生了这样让我感到错愕的事情。一个生育证明,上海那边的工作人员要求重复办理了4次之多,就因为“属实”没有写成“以上属实”,就必须重新办理,多次刁难性的提出办理的要求,每次都要邮寄原件回老家,请老家人办理好了再将原件邮寄过去,来回的折腾让我十分惊讶上海的办事效率和办事态度。而实际上现在信息都是共享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上一搜索就能够搜索到,完全没有证明的必要,明明信息就摆在那里,还需要去证明吗?

由此,我又想到了前几年浙江推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这样的改革虽然看上去有些夸张,但这既体现的是一种效率,更彰显了人性化的办事态度,能够从心理上让办事的人感受到一种轻松。因为办事的人是有心理压力的,特别是在出现一些折腾和反复的情况时,这种压力和烦恼就会更大。如果有熟人,办事可能会顺畅许多,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老百姓,在办事的过程中就会感到其中的难处。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要开具一些繁琐而没有任何意义的证明,办事的工作人员甚至临时性的提一些要求,刻意的为难甚至是刁难办事人员,导致办事人员重复多次的跑,让“最少跑N次”成为一种不可理喻的现实,给办事人员增加了很多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

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最少跑N次”现象,那就是“办事人不在,你明天再来吧”,或者“今天在忙着整理资料,没法办这事”,或者“今天网络不好,办不成”等各种奇葩理由。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只能悻悻然的“明天再来”。当时我很纳闷:我是来办事的,你这个岗位应该随时有人办事,而且能够办事,这才是正常的,而我来办事,你这个岗位上没有人办事,或者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办不成事,就应该是你工作安排的不充分,怎么能以此为由要求我“明天再来”或者“下次再来”呢?偶尔出现这种情况还能够理解,如果经常这样,或者自以为这种情况正确,还对此不以为然,冷漠对待办事群众,那么办事人岂不是要经常面临再跑多次空路的无奈处境?

现在,集中政务办公的效果很明显,给办事群众带来了很多方便,让权力寻租、吃拿卡要、门难进脸难看等不良风气基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彻底改变了“办事难”的顽疾。但在管理和管控的力度上,似乎还有做得更好的空间,特别是一些仍然需要分散办公的情况。比如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和执行,比如办事群众的投诉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比如对办事程序和资料的规范要求,比如办公文化的建立,等等。只有让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特别是给办事群众较高的监督权,才能让办事效率更高,事情才能办得更好。否则,当你推门进去办事的那一刻起,你就会感觉自己是来“求人办事的”。

责任编辑:    李迎
【我要纠错】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